2021开门红!牛气冲天“沟里人”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3-02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著名的“北斗”“嫦娥”母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西昌航天人,生动形象地称自己为“沟里人”。

王玉磊 黄国畅 凌斯秦 张天泽 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赶羊沟”“簸箩沟”“杨家沟”……一个个被群山环抱、充满神秘的山沟,因坐落在这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而远近闻名。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北斗”“嫦娥”母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西昌航天人,也生动形象地称自己为“沟里人”。

1月20日0时2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敢为人先的“沟里人”,他们发扬的是创新超越的拓荒牛精神

创新发展、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也是追梦奋斗“沟里人”屡创奇迹的动力源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从“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一路走来,50年风雨积淀,培育践行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西昌航天精神”“海岛创业精神”和中心“十大优良传统”,述说着一个个创新发展、敢为人先的动人故事。

因为“拓荒牛”,这里从无到有,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拔地而起;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川西大凉山,也伴随着一枚枚火箭的腾飞,发展得越来越好。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1984年中心执行首发任务前,时任发测站一室主任李联林给家人留下了三封遗书。

1970年冬创业者开赴大西南建设发射场

西昌发射场建设中的火箭测试厂房

中国首次发射低温燃料运载火箭,最危险的当属燃料加注。由于长征三号火箭首次使用液氢液氧低温加注燃料,一旦泄露引发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若干年后,我们透过当年的遗书,看到的是这群“拓荒者”变无为有、从弱到强的伟大,也生动还原了特殊时期的艰难。

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西昌航天人坚定的追梦步伐。4月16日18时27分,在控制台前紧张了8天8夜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中国人在地球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10年后的1994年2月8日,我国首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中心西昌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成功的背后,凝聚着“沟里人”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长征三号甲火箭和长征三号火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了成功,大家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准备工作。”回忆起当年情景,中心计划部副部长李本琪依旧记忆犹新,“面对沟里的苦日子,航天人苦中作乐,因为大伙都憋着一口气,想着总得为中国人争口气!”

争口气,争口气,西昌航天人争出了中国航天的豪气、锐气与胆气!北斗组网、嫦娥奔月、风云起舞……一颗颗享誉世界的“中国星”从这里奔向太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中国贡献”。

山海问天,西昌航天人一路追梦、一路奋斗。2016年11月3日,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在成功首秀数月后,这群“沟里人”再次迈向了星辰大海的征途。

长五首飞01指挥员胡旭东

“5、4、3、2、1,点火!”20时43分,伴随着01指挥员胡旭东响亮而坚定的“点火”口令,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正式迈进大火箭时代!

“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同样,没有航天报国的志向和航天强国的信念,我们不可能在历经多次波折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任务成功。”想起那一刻,从大山里走出的胡旭东依旧心潮澎湃。

从几年2、3次发射,到一年近20次发射的跨越提升,一茬茬西昌航天人经历过中国航天低谷的艰难,也见证了航天发射数十次连战全胜的辉煌。他们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用汗水、热血甚至生命,维护航天人的忠诚、尊严、荣誉、名节。

“近年来,我们围绕创新驱动建成发射测控指挥控制、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和监控显示系统,率先在航天发射核心领域成体系构建国产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成功打造出具备远距离一体化任务指挥控制能力的发射平台,为万无一失、圆满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谈及创新发展,中心主任张学宇表示。

以苦为乐的“沟里人”,他们发扬的是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牛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特征便是辛苦劳作,埋头苦干,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严寒。而艰苦奋斗精神早已融入“沟里人”的骨肉血脉:年逾半百的老专家,临近退休依旧日日奔走在发射场的角角落落;身材娇小的女工程师,换上工装像民工一样爬塔架拉电缆;名校毕业的高材生,离开都市选择深山义无反顾……正是一茬茬艰苦奋斗的“沟里人”,汇聚起了“万人一杆枪”的宏伟事业,创造出了中国航天乃至世界航天的诸多奇迹。

动力系统指挥员于新辰

一条翻山越岭的铁路穿过四川盆地一头扎进大凉山,又接着一道灰色的水泥公路蜿蜿蜒蜒连进了山里的“簸箩沟”,清华大学毕业的于新辰就这样从北京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跟大多数“沟里人”一样,起初从大都市到大山沟,火车、汽车翻过一座座山,车越往山里开,于新辰心越凉。跟大多数“沟里人”一样,历经多个岗位磨炼,成长为优秀的航天指挥员,亲手放飞一枚枚火箭,于新辰越干心越热。

如今,当于新辰漫步山沟驻足仰望,头顶的星空还是刚来时的那副模样,不同的是太空中多了许多“中国星”,他也成长为一名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成为航天发射的骨干力量。

艰苦奋斗志更坚。上世纪70-80年代,“红砖楼、小平房”是“沟里人”办公住宿环境的标配。

走进中心的一些偏远点号,一些房子的“房龄”比多数年轻的科技人员年龄还要大,艰苦的环境磨砺出“沟里人”坚韧的品格。

山头自有雄魂焰,誓托神星凌九天。在海拔近2000米的某观测点,沈正川所在的经纬仪岗位担负的是“万里测控第一棒”的神圣使命。在这个约1亩占地的小点号中,常年只有3、5人驻守,远离了城市了喧嚣,也远离了方便有保障的生活。

沈正川正在进行设备维护

“手机视频是我和家人最常见面的地方。”沈正川坦言,虽然家在西昌,但屡创新高的航天发射测控任务,让“周末加班连轴转”成为常态。几十公里外的家,也变成了不能常回去的地方。据统计,“沟里人”两地分居比例高达80%,为了火箭顺利升空,他们把一个个双休日变成工作日,把“黄金周”变成工作周。

“我们是每次发射最晚撤离的人,也是发射结束后最早上塔的人。”谈起自己的工作特点,塔勤分队平台操作手尚猛这样说道。

高空作业最危险、管理维护设备最杂、涉及接口最多、射后恢复工作最重、高密度任务转换最急。尚猛所在的塔勤分队,就是这“最之队”。他们管理维护西昌发射场的两个塔架。在塔架上,他们仔细检查每个平台操作箱、每段液压管路、每处机械部件的情况,在确保设备射后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开展塔架恢复工作。此外,他们铺设安全网、设置安装安全绳,为其他系统人员几小时后开展射后恢复工作提供前提保障。

2018年中心西昌发射场共进行了17次发射,是该中心之前最高发射数量的近两倍,最多的时候有五发任务、三枚火箭、七颗卫星同时在场测试。

“任务中的一些重要环节,更是层层相扣,一环套一环,甚至有的时候在一天里,一发任务的火箭正在进行低温燃料加注,下一发的卫星也在厂房进行推进剂加注,后续任务的火箭、卫星也同时进场。”时任中心副主任吴炜琦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向观众形象地讲述“沟里人”一天的超级强度。

向天图强的“沟里人”,他们发扬的是“使牛劲、干牛事”的中国牛精神

牛的尾巴使劲甩在自己身上,它奋力向前,不须扬鞭自奋蹄,身后则是一大片已经耕作过的土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沟里人”使牛劲、干牛事,他们征高轨、闯世界、探深空、举北斗、顶风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航天“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航天“首次”。

“点火!”伴随着一声洪亮清晰的口令,这次任务的新晋“金手指”卢汪旺稳稳地按下按钮。刹那间,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卢汪旺在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刚到发射场,“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句话点燃了他心中的那团火焰:“我要做那个亲手为火箭点火的人!”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未来就有了方向。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几十万字的资料文献,堆积成山的学习笔记,这是成为“金手指”的必经之路,发射按钮的那瞬间,也是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建设初期安装加注设备

加注分队正在进行常规加注

发射前,最为重要和危险的工作就是火箭燃料加注。厚厚的防护服、沉重的防毒面具、笨重的氧气瓶等,这是加注分队工作人员全部的装具。常规燃料加注,他们整日打交道的是有刺鼻气味、具强烈腐蚀性、挥发后冒着滚滚黄烟的剧毒燃料;低温燃料加注,他们面对的则是沸点为-253℃的液氢和沸点为-183℃的液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爆炸,加注分队的队员也被形象地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时光回溯,2020年6月15日晚,举世瞩目的北斗三号收官之战,因运载火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被推迟,已经加注的近400吨火箭常规推进剂必须安全泄出。关键时刻,加注分队党支部连续3天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技术难点,分析近500个阀门、1600米管道等设备设施状态,经过2天的艰苦奋战,终于成功实施我国航天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常规推进剂泄出。23日早上9时43分,第55颗北斗卫星从西昌成功飞向太空,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加注岗位操作手周习震说,每次为火箭加注过程都充满危险,加上透气不畅,不一会便会浑身湿透,但这并不是最辛苦的,当遇上输送燃料的管道和设备的检修和维护,那穿着防护服的时间可达十几个小时。任务过程中,一件件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的工作服,是他们追梦奋斗最生动的注脚。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托举着“天问一号”探测器从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奔向太空,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但少有人知道,“天问”离开地球前,文昌航天人的日夜鏖战。

21日9时许,中心文昌发测站地面站科技人员在氢气置换的环节时,发现氢增压管路一阀门出现了泄漏。

坚决不让火箭带隐患上天!在经过近7小时的现场勘查、测试、协商、分析、讨论后,故障成功排查,可满足飞行任务要求。此时,距离预定窗口时间只有不到45小时。

为了保住发射窗口前沿,该站120多名同志通宵奋战11个小时,硬是把排故的时间给“追”了回来。经过短暂地休整后,他们再次连续奋战30个小时,拼命保证“天问一号”按计划窗口时间成功发射。

“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和航天发射这场大战大考,中心全体科技人员向疫战、向天行,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执行18次航天发射任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蝉联中国航天发射榜首,先后夺取了疫情发生后中国航天首胜、长五B首飞、北斗收官、天问探火、嫦娥五号、长八首飞等16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充分展现了西昌精神、西昌力量、西昌担当。”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文中图片摄影:郭文彬 陈轼涛 郭云龙 )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