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德县杨河乡串河村,说起“牛把式”,不得不提摆家。 在杨河牧业发展有限公司3000立方米的青贮池里,工人正驾驶着铲车娴熟地往全自动拌料机“舀”青贮饲料。得益于机械化的养殖技术,两个工人很快就完成了700多头牛的配餐、送餐工作。肉牛存栏730头,年出栏育肥牛1500多头,年纯收入100多万元…… 这是摆世虎的业绩。 摆世虎跟随父亲养牛10多年。2015年,筹资金、学技术、引品种,他建起了宁夏杨河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肉牛养殖技术指导、“托管代养”分红和“赊借”基础母牛的方式,公司累计已为全乡1100多农户提供了增收渠道,带动了全村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摆世虎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宁夏好人。 “3月23日,我们代购了80头即将临盆的安格斯基础母牛,在经过常规隔离后,将以每头24000元左右的价格被乡上各养殖户认购。”摆世虎说,根据县里出台的措施和制定的补贴方案,正努力把因疫情耽误肉牛出栏与基础母牛补栏的时间和损失抢回来。 养牛,摆世虎是有家庭传承的。父亲摆金龙今年69岁,养牛近40年。“我父亲养牛,就喜欢站在旁边看它们进食,让他回屋歇着都不去。”“去集上贩牛,大家都信他。”“2019年,老父亲去好水乡买了一头牛,依据牛主人的说法,按有牛犊出的价,结果回来后没有牛犊。跟卖家叨咕了这事后,卖家不好意思,想要退款1000元,可我父亲认为,当时约定的账就算数,不收(退款),这关乎信用。”说起父亲养牛,摆世虎一肚子故事。最近,让摆世虎更佩服的是,卖牛时,一车活牛的重量,老人家打眼一看,竟说了个八九不离十,过秤后,误差也就二十斤。 “开始也不懂咋养,一边养一边琢磨。养牛得有感情——这个最当紧。想要牛长膘下崽,饲料配比一定要合理;定时定量,一天只喂两次,每次要让牛吃饱喝足,槽里吃不完的饲料要及时清理。”靠着多年摸索,摆金龙成了远近闻名的“牛把式”。2005年,他获得了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2019年底,在儿女们执意要求下,摆金龙终于把自己的牛棚清空了。可他还是闲不住,“好水川乡有个小伙儿,养了50多头牛,让给他出主意,我去看了,他那么喂不行,不上膘……”给十里八乡的养牛户传授“养牛经”,摆金龙有了更多时间。 目前,串河村全村肉牛存栏6000多头。为推进肉牛标准化示范养殖,杨河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建造新牛舍。“新建10座牛舍,预计今年5月中旬竣工,5月底开始基础母牛补栏工作,力争把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头。”看着新建的牛舍已完成底座焊接,摆世虎信心满满。(记者 党 硕 张向阳 李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