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走进泾源县境内的六盘山西峡林场,让人瞬时置身林海之中。一片片郁郁葱葱的人工林泛着黄、透着红,覆盖着绵延起伏的山峦,一阵秋风吹过,碧波荡漾,彼此相连,延伸向远方。林海间,野荷谷自然景区“深居”腹地,香水河涓涓溪流蜿蜒向前。不时从山涧飞起的鸟雀鸣唱着,为沉寂的大山增添了不少生机。 9月15日,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第二次推进会观摩团走进六盘山西峡林场,在看到眼前壮美景色后,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不禁发出感叹:“这是一片生态林、人工林,也是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实事求是的‘精神林’”。他真切的话语不仅是对六盘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几代护林人战天斗地、不怕吃苦、默默奉献精神的高度褒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六盘山,到处都是荒山秃岭,大风吹过,黄沙漫天。”护林快30年、现年49岁的西峡林场副场长张军指着三幅老照片感慨万千。 然而,六盘山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陕、甘、宁三省(区)18县600多万人的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好六盘山是固原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责任在肩,担当于行。 1958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一场以植绿、护绿为核心,“种”“护”“管”三管齐下的生态保卫战在六盘山区打响。 一把锄头、一双胶鞋、一根扁担、一顶草帽,携带简陋“装备”,背上水壶干粮,一群年轻的开荒者就这样毫无畏惧地在六盘山上悬崖、钻沟峁,开始一坑一坑挖,一苗一苗栽,风餐露宿,不畏艰险,汗水一滴一滴浸透,绿色一点一点播散。 点成片,片成面……一代接着一代干,一茬接着一茬挖,六盘植绿人,接力前行,久久为功,60年的岁月,终让昔日荒山披绿装,秃岭生“新发”,为西北生态防护区筑立起了绿色“长城”,森林覆盖率由1958年的27%,增长到如今的64.5%,年径流量达2.9亿立方米。 栽好树,管护是关键。 “我们通过积极开展‘天保工程’‘绿盾行动’,坚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移民100多万人。通过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林区全天候无盲区监控,有效制止了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的发生。62年了,我们林区从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张军介绍。 “今天巡护山林,没有发现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也没有发现闲杂人员进山,更没有发现林区有烟和火情。”9月24日下午,西峡林场五锅梁护林点巡山回来的虎保平,像往常一样认真写着当天的巡山日志。虎保平今年57岁,1995年来到林场,先后待过7个护林点,25年来,一直坚持每天巡山二三十里路,常年以山为家,与林为友,足迹遍布林场的每一个角落。 绿了荒山白了头。眼看再有三年就要退休了,虎保平还真有点舍不得,“天天看着、守着这片林子,有感情了,一想到有一天要离开,心里不是滋味。”虎保平对林场的眷恋之情感染和影响了他的儿子,10年前,虎忠勇作为“林二代”也加入到护林队伍。 正因为有了虎保平他们一代一代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守与付出,才换来了眼前的绿水青山。 “六盘山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生态脆弱到满目苍翠,固原的干部群众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山峁沟梁、用汗水浇灌一草一木,付出了辛劳、结出了硕果,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用心守护。”观摩会上,陈润儿书记的殷切话语已经成为激励和鼓舞新时代六盘护林人忘我奉献、砥砺前行的动力。“我们一定会牢记嘱托,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筑牢六盘山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山绿与民富共赢。”六盘山林业局局长于华学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六盘山,不仅仅只是一片林,它是固原保护、发展绿色生态的一张名片,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