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广场舞。 精彩演出丰富群众生活。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孩子们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读。 固原市社火大赛。 固原市图书馆、文化馆。(本版图片均由固原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提供)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城乡居民文化供给的重要举措。2018年4月,固原市拉开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序幕。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固原市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和设施建设、资源配置、队伍建设、产品供给,不断创作公共文化精品,打造公共文化活动特色品牌。经过2年多持续不懈地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结构合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质量和品位,使区域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 牢记嘱托谱新篇 固原是一座空气里都弥漫着厚重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是中国远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长征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固原从此名扬海内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以文化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两化”),制定印发《固原市贫困村文化扶贫工作规划(2016年-2020年)》,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不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攻坚,为确保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目标提供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资金达10亿元以上。 199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视察宁夏,3次考察固原。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宁夏,要求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远山近岑,切换的只是视角,一脉相承的是宏图。固原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融入建设美丽宜居新固原和先行区建设中,奏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华美乐章。 一盘棋谋发展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固原市把示范区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全市域、全县域整合,一盘棋统筹推进,高质量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上,脚踏实地把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2018年8月,固原市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成立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确立了责任主体机构。印发了《固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2020年)》《固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创建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时间节点、责任主体、工作要求等。 按照顶层设计、创新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制度设计领导小组,组成了以专家学者、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研究组,撰写了《固原公共文化“脱贫攻坚”特色发展研究》,有针对性地破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方面形成示范。 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立下“军令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将文化惠民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经费预算支持,作为年度民生实事推动落实。 先后出台了《关于巩固文化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固原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固原市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固原市公益性演出实施方案》《固原市公益性演出专项补贴暂行办法》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 从设计到制度、从调研到实践,全市形成步调统一、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并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各级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来,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同时,结合国家“三区人才”“非遗传承保护”等项目,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选派文化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业务辅导培训,帮助基层创排文艺节目,为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培养了大量的骨干人才。为859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文化管理员,全市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1200多名、基层文化能人1500余人、农村文化骨干4000多名,确保示范区创建向“神经末梢”延伸。 精彩文化让成色更足 固原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惠民的理念,坚持文化引领风尚,推进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等向基层辐射延伸,让一场场文化盛宴从城市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遍地开花。 2018年以来,累计开展送戏下乡演出980余场次、广场文艺演出740余场次,放映农村数字电影2万多场次,确保每村每月至少1场。开展“戏曲进校园”、文艺进景区进军营等活动410多场次。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社火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基本文化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固原市始终把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摆在突出位置,将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作为创建示范区的重要抓手,鼓励、引导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 先后创作的《花开新时代》《红色记忆》《隆德工匠》《山桃花开》等舞蹈节目,展现固原浓郁风土人情和深厚文化底蕴;大型原创音舞诗剧《红旗漫卷六盘山》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节目隆重演出;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现代眉户剧《丁香花开》在全区巡演;《六盘儿女奔小康》综艺节目,繁荣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展现了固原人民脱贫攻坚、永远奋斗的精神面貌;现代跨界融合舞台剧《六盘山下花正红》反映固原脱贫攻坚成就。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为了发挥文化鼓舞士气的作用,固原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线上“文旅抗疫”系列活动,发动文化文艺骨干创作了文化艺术作品600多篇(幅),其中13件作品在全区抗击疫情主题优秀群众文艺节目、书画摄影和非遗作品展中获奖。 一场场精彩的品牌文化活动吹响了文化服务群众的“集结号”,培育出“文化基因”,促进当地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着力打造出“春有山花节、夏有梯田花儿节、秋有丰收节、冬有冰雪节”的四季文化品牌。 “文化作品创作突出价值导向的引领作用,围绕重要节点、聚焦现实题材,精心策划创作文艺作品,引导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和英雄。”固原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负责人介绍,在满足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让文化惠民成色更足。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走进固原,从城市到乡村,各种文化阵地星罗棋布,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大地上交相辉映。一个个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华丽转身;一项项文化品牌、文艺精品落地开花,深入人心。 固原市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盘考虑、统筹推进,在中央及自治区等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10.57亿元,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一流”标准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创造了空间,打造出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 先后建成了固原市图书馆、市文化馆,西吉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隆德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彭阳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泾源县图书馆;全市62个乡镇(街道)均建成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814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建成大型文化活动广场74处。达到了“市有五馆、县(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要求,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全覆盖。 同时,把农村文化大院作为补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先后建成秦腔大院、非遗大院、旅游大院、花儿大院、综合大院等各类文化大院256个,每年演出节目逾1800场次,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次。 原州区梁云文化大院曾被中宣部、文化部确定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原州区李存吉文化大院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隆德县新和村文化大院在传承非遗项目马社火的同时,发展了乡村体验游,为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了一幅亮丽画卷。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该市实施移风易俗除陋习、文明创建树新风、民主法治促和谐、环境整治美家园、文化惠民助脱贫民风建设五大行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民风大为改观。 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探索乡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方式,创新了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增强了群众动力,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兴盛模式”在全区推广,被中宣部列为精神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2019年,固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7个乡镇(街道)23个村(社区)试点;2020年,固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拓展到所有62个乡镇(街道),试点村(社区)数量拓展到146个示范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誉为践行且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 固原在建设“线下”舞台同时,积极打造“线上”舞台,创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固原云模式。西吉县智慧乡村“六朵云”服务平台,基于统一的数字平台,以文化为引领,整合党建、党风廉政、统战、综合治理、文化、扶贫等六类资源,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乡村治理,探索出贫困地区“互联网+公共服务”新模式。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旅游服务功能融合,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打造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西吉县在将台堡旅游服务中心开辟文化服务空间,设立图书馆基层服务点推广阅读,提供文化演艺节目,开辟非遗展示空间,销售文创产品;隆德县老巷子景区嵌入非遗传习馆、秦腔传承基地、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元素,以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游客基本文化需求,蹚出公共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固原实践。(记者 剡文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