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干涸、贫瘠、闭塞,“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多少年来,西海固难改“苦瘠甲天下”的印象。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反贫困斗争,在激荡中国大地的这场伟大决战中,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宁夏脱贫攻坚主战场固原,一代代人接续与贫困顽强抗争。 时过境迁,西海固变了!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固原考察精准扶贫情况后说,固原的发展脱胎换骨,增强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这信心的源泉在哪里? 走进脱贫攻坚主战场,跟随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和第一书记畅谈,坐在农家炕头,变化看在眼里,答案写在心间。 这信心,源自几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决战脱贫攻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初心。这信心,源自一个个普通人用平凡的奋斗汇聚起的磅礴力量。 经常进村入户,老百姓和糟海学(右)很熟。 “都说基层工作难干,其实也不难,一颗公心、一片为民情怀,就是一把金钥匙。用心用情用时间去一线掌握实情、解决难事,精准扶贫就能落在实处。” 2012年,糟海学从泾源县委组织部下到兴盛乡担任乡长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 糟海学很清楚,只有把乡里的情况装在心里,工作才能干在点子上。 那一年,办公室里几乎看不到糟海学的身影,他的足迹留在了全乡9个村的角角落落。 兴盛乡境内成百条道路,或纵或横、或长或短,只有3条是硬化路,9个村只有4个通上了自来水。看着这样的现状,糟海学知道了眼前迫切需要干的事。 2013年,自治区实施改善乡村水、路、房条件的幸福新村项目,泾源县分配到4个村的建设指标。 没有前车之路,没有现成样板,究竟该怎么干?原本的好事却成了烫手山芋,没人敢接。糟海学不怕“烫手”,跑到县住建局,主动申请了两个村的指标。 当年5月,下金村、新旗村随着幸福新村建设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麻烦”也随之而来。 在下金村,农户的土墙烂房拆除后,需要让出两米,用于拓宽主道,涉及30多户。 没有一户愿意!聚众闹事一茬接着一茬。糟海学带着乡村干部,一户一户上门,坐在炕头讲政策、说道理。分组开,集中开,光群众大会,晚上就开了十多次,终于解开了群众的心结。 为了推进项目实施,他在村上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漆黑的夜晚,幸福新村的模样在他脑海里反复勾画,屋里的灯光一夜一夜亮到凌晨两三点。 11月,项目竣工。看着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新村庄,村民于彦武高兴得眼泪花花直打转:“活了80岁,没经过这么好的事。” 随后,全区幸福新村项目建设现场会在兴盛乡召开。下金、新旗的“幸福新村”模式在泾源全县推开。 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糟海学提出三级识别:村上识别、包村干部识别、乡党委书记识别。每个村要提供三份详细名单:退出谁?保留谁?拿不准的是谁? 事关群众利益,一时间炸了锅。上黄村的村民大会,各说各的理,三次没能开下去。 糟海学下了村。“有啥意见当面说!”整整一下午,100多户挨个过。谁有异议,糟海学就拿他与大家公认的贫困户比条件、比收入。家家户户的情况,他心里有数。老百姓服了! 因为建档立卡户识别精准无误,兴盛乡的后续工作进展顺利,群众少了矛盾,没了怨言。 苗木产业曾是兴盛乡的支柱产业。但2016年开始,行情渐衰,苗木滞销。乡上调整产业结构,动员群众养牛。老百姓不愿意:“你说种苗就种苗,你说养牛就养牛,凭啥?” 摆事实讲现状,解决群众地里滞销的苗子,培育养殖大户引领……每一件事,都“顺”着老百姓的意。 从乡长到乡党委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糟海学已干了七年。“和老百姓打交道就是这样,你得让他们打心里服了。”谈起工作,糟海学总有说不完的事。“都说基层工作难干,其实也不难,一颗公心、一片为民情怀,就是一把金钥匙。用心用情用时间去一线掌握实情,解决难事,精准扶贫就能落在实处。”这是他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深切感悟。 创业路上,柳志清(左)和妻子一路同行。 “探路者不怕失败!失败了,那只是一个人的挫折,可成功了,就会是更多人的幸福。” 在隆德县城关镇三合村,柳志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穷怕了,就想着改变,改变家庭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柳志清勇气和动力的源泉。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靠天吃饭的日子压弯了父亲的脊背。柳志清1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当时,家里没有一颗粮食,他和哥哥们挨家挨户借了200斤麦子,含泪安葬了父亲。 柳志清也想用知识改变命运,可贫困的家庭撑不起他的梦想。“我不想上学了,让我也为家里分担一点吧。”初二上了半学期,他哀求二哥带他出去挣钱。二哥拗不过他,带他去了银川市永宁县,放羊四个月,挣了100元钱。拿着这100元钱,柳志清重新回到学校。 求学路上,柳志清的心跌跌绊绊,总也稳不下来。高二时,家中的窘境让他彻底封存了求学梦。他咬咬牙,离开学校,直奔银川的劳务市场。 这一次,滋生了柳志清另一个梦。 在劳务市场,他遇到了来自浙江宁波的一对兄弟。他们看中了柳志清的厚道老实,领着他种蘑菇。白天学理论知识,晚上在棚里实践。刚开始,柳志清只知道一个劲干活,后来看到蘑菇卖上了好价钱,便萌发了新的念头。 1993年,柳志清回到隆德老家,准备发展蘑菇种植。走走看看后,他心凉了,此时,食用菌在隆德就是“奢侈品”。反复思虑,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他又起身北上,开始在银川建筑行业承包一些小工程。 从隆德到银川,从银川到隆德,十几年风风雨雨,种植蘑菇的想法始终没有从柳志清心中抹去。 2009年,柳志清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此时,家乡的市场已经多了食用菌的“身影”,平菇、香菇、黑木耳……这回,他的心里有了底。 柳志清变卖了家产,东拼西凑100多万元启动资金,决定在三合村建厂。他设想的规模是每天出菇两吨以上。资金不足,他动员哥哥们参与。可哥哥们意见一致:“100万干不了1000万的事,再往前就只有死路一条。” 妻子孟小丽是柳志清最坚定的支持者。试验、种菇、出售、扩建,“滚雪球”式一点点发展壮大。 为了种好金针菇,夫妻俩六次到江西广昌拜访种植大户,用诚心感动了对方,学到了技术。金针菇种成了,可隆德县城一天最多用量300斤至500斤,产远大于销,销售成了难题。他们一边在隆德县城各小区设点销售,一边开着车到甘肃静宁,端着菇盘挨家挨户推销。市场逐渐打开了,合作伙伴多了。 柳志清是个喜欢挑战的人。茶树菇难种,但既可以卖鲜品,又可以卖干货,收益好。他和妻子日日夜夜反复试验,2015年,茶树菇种植成功上市,一时间供不应求。 最近,柳志清又忙着在城关镇杨店村建设自己的第二个现代化菇厂。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来了,务工、学技术,开了眼界,增了收入。 回望来路,柳志清说,探路者不怕失败!失败了,那只是一个人的挫折,可成功了,就会是更多人的幸福。 创业还在路上! “为了这一声哥嫂,我怎能丢下兄弟姐妹,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我要和他们一道追赶幸福!” 今年10月,老秦捧回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成了西吉县偏城乡涵江村的一件特大喜事。 老秦名叫秦振邦,是中国人民银行西吉县支行派驻涵江村第一书记。 “老秦,单位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决定让你去。”2017年2月,年味还未消散,行长王垚升找秦振邦谈话。 决定有些突然。六年前,妻子被高血压、糖尿病缠身,引起并发症,现在感觉视力又开始下降。到医院检查,眼底大面积出血,黄斑水肿病变,医生让赶快做手术,要不就会失明。眼前的困难,秦振邦几次欲言又止,终究没有说出来,咬咬牙接过了担子。 初到涵江村,眼前的景象让秦振邦傻了眼。蜿蜒颠簸的土路两侧,破旧的土坯房比比皆是。到了村部,大门紧锁。打开办公室门,砖头支撑着“瘸腿”桌子。已是春风送暖时,可他的心怎么也热不起来。 思绪万千,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喊上村干部东家进西家出,用三天时间一户不落地“拜访”了村上常住的141户人家。 经过几天思谋,上任第七天,他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精准扶贫不养懒汉,从今天开始,涵江村的发展要翻过旧的一页,开始新的一页,脱贫攻坚不落一人。”他本以为,他的激情会点燃乡亲们的致富热情,可没成想,收到的却是毫不留情的发难:“秦书记,你说的这些话我们记下来。发展问题解决了,你是好样的;发展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是个溜嘴货,卷铺盖走人!” 涵江村山地多,过去以种植小麦、马铃薯为主,看天吃饭。短期育肥牛羊,收入稳定,发展养殖业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经过细致分析比对,秦振邦为涵江村确定了这样的产业发展方向。 规划容易,可让群众转变观念跟着干并没那么简单。他上门家家动员,可响应者少。他心里明白,乡亲们除了有经济困难,还有等着看样样的观望心理。为了让大家有干劲,他多次跑银行协调扶贫小额信贷,解决资金难题;积极争取养殖示范村项目,组织家家户户建牛棚、种饲草;邀请养殖专家,在家门口办培训班,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乡亲搞起了养殖。 乡亲的事无小事,件件要放在心上。2017年5月,村组道路硬化,开工前就遇阻。“秦书记,我要告一状。路从我家地里过,坚决不允许!”75岁的苏生成听说自家连片的10亩耕地要被修路占用,心中很不满。这些地是苏生成发展养殖的“家底”,老人有气,在情在理。秦振邦当即和施工方联系协调,重新测量,改道修路,解了老人心里的疙瘩。 驻村的日子里,忙碌着,收获着。可面对妻儿,歉疚时时涌上秦振邦心头。妻子几次住院手术,他没能在病房里陪伴一天。为了让他安心驻村,妻子带上家里的锅碗瓢盆,跟他住进了村部。 今天,走进涵江村,没人再叫秦振邦“秦书记”。“秦哥”“老秦”“伯伯”“爷爷”,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不把他当外人,妻子也喜欢村里年轻人对她“嫂子”这个亲切的称呼。如今,老秦已经退休了,可被县委组织部返聘,他依然担任涵江村第一书记。他说:“为了这一声哥嫂,我怎能丢下兄弟姐妹,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我要和他们一道追赶幸福!” 年近七旬,杨万珍依然舍不得那片林。 “好日子不就是一辈辈人奋斗出来的,为了这好日子,要永远当劳模。”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陆续实行搅动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可生态脆弱,十年九旱,即便陈沟人用最大的诚意耕耘着土地,依然换不来基本的温饱。杨万珍家也不例外。 “啥时候能过上兜里有钱的日子?”望着那光秃秃的山,杨万珍一次次问自己。后来,不经意间听说甘肃平凉有苹果园,他安顿好家里,几经周折,搭车去了平凉。 这一看,给他打开了一扇窗。“人家一棵果树的收入,抵得上我种一亩地,为啥不种树呢!”算过经济账,杨万珍打定了主意。 手里没钱,就拿鸡蛋换,1斤鸡蛋换1棵树苗,杨万珍攒够了鸡蛋,悄悄跑到平凉换回了10棵苹果树苗。 1986年,杨万珍率先承包了80亩荒山。村里有人说风凉话:“你不种粮食种树,能当饭吃?”倔强的杨万珍听后微微一笑,心中认准了荒山种树这条路。刚开始偷着种,担心政策有变化。种了几年后,慢慢放开了手脚。杨万珍找到县林业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工作人员被他的果敢打动,没收一分钱,给了他200棵果树苗,只提出一个条件:一年后验收。 一年后,林业局工作人员上山一看,惊讶了:全都活了,一棵都没死!杨万珍和盘托出了从平凉取到的种树“真经”。 刚开始种树的时候,没有水也没有路。为了给树苗“点”水,杨万珍挑着扁担到沟底担水,一来一回数个小时。几年后,果树挂果,他牵上骡子,套上架子车,哼着山歌,打着口哨,把苹果拉到20多公里之外的城里去卖。 没过几年,杨万珍成了方圆数十里最早的一批万元户。为了种果树,在南沟沟底,一把铁锨、一辆架子车,杨万珍花了六年时间,硬是用土办法建成了一座塘坝。 为了种果树,一条1.5公里的山路,杨万珍先后修了三次,从一人担水能走,到骡子驮水能过,再到农用三轮车能通行。 在杨万珍的示范带动下,陈沟的荒山渐渐披绿,苹果树、桃树、杏树、李子树,一行行、一片片。春夏之季,站在山头望去,美得让人心醉。 如今,儿子们继承了杨万珍的家业,守着这座“花果山”,接续耕耘着自己的好日子。 杨万珍2004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曾说:“60岁,我就退休。”可年近七旬,他依然舍不下那片林。他说,好日子不就是一辈辈人奋斗出来的,为了这好日子,要永远当劳模。 “村干部就是老百姓贴肉的汗衫子,老百姓的冷暖要最早知道,谁家的锅大碗小得心里有数。” 马旭琪走马上任西吉县马莲乡马蹄沟村党支部书记时27岁,那是1996年。 第一次去县里开会,看着那些两鬓斑白的老支书们,马旭琪有点“心虚”。几亩薄田难糊口、开会叫不来人、赌博盛行,村里的现状更让马旭琪感到束手无策。 “一个毛头小伙子,会当个啥?”无数个焦虑的无眠夜,村民的质疑总在耳畔,马旭琪苦苦思索着村里的出路。 第一把火,他“烧”向了村干部。“自身正才能正别人”,大会小会,他总要多唠叨几句。他“黑”下脸给村干部立下规矩:不讲公道、优亲厚友的事,决不允许发生! 好事公开,难事商议,一碗水端平,慢慢地,村民的怨气少了、信任多了。 村里发展的拐点发生在2012年。那一年,县上大力扶持发展种草养畜。 100座牛棚!马旭琪接到村里的建设指标很兴奋,乐呵呵上门宣传动员。“政策好得很,不兑现咋办?”“手头没钱,咋建?”村民们的顾虑,让马旭琪剃头挑子一头热。 这一次,他却格外“优亲厚友”,带着村干部,拽上亲戚朋友,赊砖、赊沙子,风风火火盖起了牛棚。几个月后,120座牛棚建成,超额完成了任务。 他趁热打铁,带着马彦彪、马有仓等脑子活、有闯劲的村民直奔甘肃张掖。几天后,30户“众筹”购买的47头西门塔尔牛牵回了村。 就这样,村里的牛产业起了步,一年比一年“牛”。 马旭琪有时“六亲不认”。2016年10月的一天,在外打工的侄儿马廷云回乡登门。 “叔,我想申请建档立卡户。”多日不见,没有叙旧,马廷云直截了当表明来意。 “凭啥给你?”马旭琪有些恼火。 “我啥也没有啊!”马廷云咄咄逼人。 “你年轻力壮,有手有脚,咋叫啥也没有?我当一天支书,你就别想当建档立卡户。”马旭琪断然拒绝。 马廷云拂袖而去,三年没再和马旭琪搭话。后来,在一桩桩一件件事中,他最终理解了。“我叔是大家庭的掌柜,大伙都瞅着他,不公道,咋能管好这个家!”今年开斋节,马廷云说出了迟到的歉意。 马旭琪说,村干部就是老百姓贴肉的汗衫子,老百姓的冷暖要最早知道,谁家的锅大碗小得心里有数。 一转眼,马旭琪当村支书已23年。马蹄沟村,这个曾因“事多”在马莲乡垫底的村,如今,小两口外出打工,老两口在家养牛,户户忙日子,家家比光阴,小轿车一辆一辆开进了村。 马蹄沟村的正气在一天天上升,这是马旭琪二十多年来最大的骄傲。如今,看着全村农户圈棚里的2400多头牛,他觉得,这才是全村人稳稳的幸福。 牛儿越养越多,兰成发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脱贫光荣户,这个荣誉最值钱,腰杆子硬了,心里舒展了。” 彭阳县红河镇何塬村,曾是全县数一数二的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户最多时263户。兰成发家就是这其中的一户。 家里种地,却始终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十八九岁的时候,凭着一身力气,他寻摸到石嘴山的私人煤窑打工。为了每月的400元,每天一干就是12个小时。饿了吃干馍,累了就往煤窑外的石板上一躺……卖力气的生活让家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时日,兰成发也结婚成家。 2009年,兰成发查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叮嘱他不能再干重活。下苦人得了个富贵病,有力使不上了,兰成发只能依靠家里的13亩地,再养一两头牛勉强维持生计。 因为家贫,兰成发上学只念到初中,没能靠知识改变命运。他不愿三个儿子再走自己的路,日子再难,他总是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以后靠知识奔好生活。” 供三个孩子读书,家里的日子更是紧巴。2013年,大儿子考上大学,兰成发又喜又忧。学费咋办?家徒四壁,唯一能换钱的只有两头老黄牛。 开学之前,兰成发终于凑够5000元让儿子入了学。贫困家庭的学生在校可以享受每学年5000元的助学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大儿子的学费刚落实,二儿子第二年也考上了大学。两个孩子贷款几万元,让他感受到背债的沉沉压力,“啥时候才能还清?” 2015年,兰成发家的日子有了转折。摸底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兰成发家因学致贫。各种好政策惠及他家,盖牛棚、搞养殖,从3头到5头,兰成发家有了一栋80平方米的牛棚,盖起了三间砖瓦房。 感恩党的好政策,可“建档立卡户”这个名头,总让兰成发心里有些拧巴。 2017年,为了扩大养殖,兰成发贷了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相比几年前孩子的助学贷款,这次他心里敞亮,“两年绝对还清!” 今年,兰成发家又有了大变化,牛棚扩建,10头高档肉牛哞哞欢叫。家里添了新房,院里的围墙翻了新。 更让他欢喜的是,大儿子毕业后在一家地产公司售楼部工作,二儿子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保险经理,三儿子远赴国外当阿语翻译。兰成发笑着说:“别人买车买房,我不眼红,娃娃们出息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前不久,兰成发被村上推荐为“脱贫光荣户”。他说,活了50多岁,这个荣誉最值钱,腰杆子硬了,心里舒展了。 忙碌让辛宝同感到充实,充满希望。苦干让杨小强从贫困户变成了养殖大户。 “政府没有放弃我们,我更不能放弃自己!” 辛宝同家住隆德县神林乡辛坪村。2011年考入重庆工程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四川一家煤矿工作。领到第一份工资,他觉得总算能为操劳多年的父母分忧了,人生的美好愿景在脑海中铺陈开来。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辛宝同的梦想折了翅。2013年的一天,辛宝同突感四肢无力、头晕恶心。以为是感冒,他并没放在心上。不久后的一天,他晕倒在工作现场。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他整整昏迷了一个月,醒来时,全身已无知觉。脊髓炎,医生告诉他诊断结果。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一年多,家里欠下了50多万元外债,辛宝同还是没能站起来,轮椅代替了他的双腿。 悲伤,无望,生活一下子没有了色彩。面对家人的陪伴和鼓励,辛宝同渐渐平静下来。他想,不能再让家人担忧了。做康复训练,在手机上做微商,他强打起精神,努力让日子不再煎熬。 祸不单行。2015年,父亲遭遇车祸高位截肢。“自己遭受打击尚有勇气承受,亲人如此遭遇,我撑不住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辛宝同的精神垮了。 万念俱灰之时,一缕阳光照进了生活。2017年8月,隆德县残联上门慰问,带给辛宝同一个好消息,把他和父母接到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生活。 在那里,有隆德县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设立的扶贫车间,他和母亲靠勤劳的双手,每人每月有了1000多元的收入。 辛宝同踏实勤奋,有文化,不久便被调到托养中心办公室从事文案工作。2017年底,隆德县残疾人孵化园成立电商创业中心,他被选为负责人,和几名残疾青年一起开启新的创业征程。 自学电商知识、钻研销售模式、参加各种培训,辛宝同和伙伴们信心满满。微商城、淘宝店,线上线下双向促销……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超出常人数倍的努力。他快乐于这样的拼搏,“政府没有放弃我们,我更不能放弃自己!” 忙碌的工作重又点燃了辛宝同生活的热情,虽然时常伴有病痛的烦忧,但他依然憧憬前路的美好,“等还完欠下的外债,我还想出去治病,一切都会好起来。” 坐在轮椅上,趴在电脑前,每天在键盘上有节奏地敲击,网络连接着窗外的世界,也承载着这个残疾青年自立自强的梦。 苦干让杨小强从贫困户变成了养殖大户。 “有好政策,自己再干起来,杨庄一定不会拖后腿!” 在西吉县什字乡杨庄村,杨小强也曾是个贫困户。 早年,家里的土地种些洋芋、小麦,但入不敷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杨小强不甘心,背起行囊出了村。 多年在外务工,每月的收入,贴补家用,自己花销,苦没少吃,但困境依旧。随着年龄增长,自己成了家有了娃,父母身体也不似以前那么硬朗,杨小强外出的脚步被牵绊住了。 “别人在外面打工,我为啥不能在村上发展?”杨小强还是不甘心。 2014年,回乡后的第二年,他和村上三个年轻人开始了一场“土地革命”。流转土地80亩,加上自家的,120亩土地第一回换了品种,齐刷刷种上了西芹、辣椒。 能行吗?村民们观望着。那一年,受市场行情影响,不但没赚钱,每人还赔了1.6万元。 杨小强没气馁,他坚信路子没有错。第二年,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这一年,西芹、辣椒丰收,价钱也上去了,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势头正好,不少村民动了心,想跟着杨小强一起种菜。可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杨小强又开始“折腾”。 2017年,邻近的隆德县观庄乡观庄村种植万寿菊成功,杨小强忙去“考察”。投入小、风险小,企业的收购点就设在观庄和杨庄的交界处,交售便利。回去后,他动员村民种植万寿菊。 村民们信他,决定跟着试试。那一年,村里种了860多亩万寿菊。采摘时节,用工最多时一天有100多人。当一车车黄灿灿的万寿菊拉向收购点时,村民们笑了。 2018年,村里又有了新气象。受益于好政策的引导扶持,牛棚建起来了,牛多起来了。经过两年发展,牛产业不仅鼓了老百姓的钱包,更给老百姓添了心劲。今年,村里存栏20多头牛的养殖大户就有20多户。 杨小强不仅自己摘掉了穷帽子,还帮带着乡邻一同走向致富路。建档立卡户杨毅木在他的帮助带动下,十几只羊换成了十几头牛,脱贫致富有了“底气”。 在奔小康的路上,杨庄村正在为脱贫销号进行最后的冲刺。杨小强说,有好政策,自己再干起来,杨庄一定不会拖后腿! 2019年,脱贫攻坚主战场固原频频传来捷报: 4月,隆德、泾源、彭阳三县整体脱贫摘帽。 10月,原州区脱贫退出通过市级初审,西吉县硬件全部达标。 前不久,固原召开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通报,预计今年减贫3.87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0.6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5%。2020年,时间的指针就要到达。伴随奋斗的步伐,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小康就要梦圆! (记者 文丽荣 张艺菲 封聪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