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村“土方”酿出新生活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12-29
“用手工胡麻油炸的油饼又香又酥,用自家酿的醋拌菜、调味,甜酸可口。”12月17日,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刘根代和妻子夸赞着自家手工作坊的醋和香油,言语间洋溢着自豪。

  核心提示

  “用手工胡麻油炸的油饼又香又酥,用自家酿的醋拌菜、调味,甜酸可口。”12月17日,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刘根代和妻子夸赞着自家手工作坊的醋和香油,言语间洋溢着自豪。

  胡麻油飘香,醋味浓烈。冬天的李士村,持续着夏季的忙碌。

012.jpg

用优质五谷杂粮酿醋。

  传统技艺重生

  走进李士村手工醋坊,发酵缸内乳白色的液体冒着泡泡,一股酸味直冲脑门;淋醋间里,几十个大缸一字排开,一滴滴醋从缸底缓慢渗出,落在瓷盆里,发出悦耳的叮咚声。

  煮曲、制曲、煮颗、发酵、拌曲、淋醋……制作手工醋两年多,齐国瑞早已对每一道工序稔熟于心,加曲、拌曲恰到好处。

  “酿醋对温度要求特别严格,一年四季的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30℃至40℃之间。一个发酵周期至少需要两周时间,一个月能生产2000多公斤醋。”齐国瑞说起酿醋头头是道。

  李士村酿醋的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用产自当地的优质冬小麦、豆子、玉米、糜子等五谷杂粮酿醋,招待亲戚朋友,庆祝丰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原生态食品需求旺盛。李士村抓住机遇,2018年初,李士村整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210万元,对闲置的6幢村小学校舍进行改造,建成手工醋坊、土方榨油坊、杂粮磨坊,传统工艺重获新生。

  匠心酿好品

  李士村追求每一滴油、每一滴醋、每一袋面的原汁原味。

  纯手工制醋采用人工选料、调制醋曲,用原木槽拌料、竹筒淋取,充分保留醋的天然色泽,保证了醋味醇厚、甘冽。

  油坊与醋坊相邻,空气中醋味和油香混合。

  “轰隆隆、轰隆隆”,进入油坊,电动机带着石磨飞转,香喷喷的油面从石缝中不断流出。齐国玺和同事各司其职,忙着炒油籽、磨油籽、踩油饽、蒸油、包坨、榨油。

  土方榨油采用杠杆原理,在一根直径约0.5米、长约10米的松木一端系两个石碾,以油坨为支点,持续碾压,清油不断被挤出。

  “土方榨油速度慢,产油量低。”齐国玺说,采用传统技艺榨油,在确保胡麻有机成分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出油,保证油品质量的同时,又能保留胡麻的香味。

  慢工出细活,匠心酿好油。土方榨油共有6道工序,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才能确保每一滴都是高品质油。

  油工把精选优质胡麻进行翻炒,当胡麻香气四溢时,就可以放到石磨上碾成泥。接着多次捶打油泥制成饽,放到蒸笼上用大火蒸烤,等到油泥里的水分全部蒸发后,再用麦草和钢圈将饽包扎9圈后,放在松木下碾压。

  “500公斤胡麻最多榨油140公斤,3条榨油生产线一年榨油1万公斤。”齐国玺说。

  村民变股民

  手工醋、土方油、石磨面是李士村的“三绝”。

  在发展榨油、酿醋的同时,李士村用当地农户种植的小秋杂粮为原料,经手工选料、石磨精磨去糠等传统土方工艺磨制成面粉。

  加工面粉后留下的荞麦壳,被李士村的妇女缝制成手工艺品出售。仅此一项,一个月可助村集体增收5000多元。

  近年来,李士村借助隆德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东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挖掘地方传统特色,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经营实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建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运行机制,找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现在,李士村村民都是股民。去年底,村集体总收入118万元,纯收入38万元。村里拿出1万元用于扩大农资超市规模,剩余的37万元全部分红,村民人均200元,户均1200元,最高收入6万元。在醋坊、油坊、面坊务工的村民,月平均工资2300元以上。

  “今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李士村副主任李鹏程说。

  多元增收助脱贫

  除了分红,李士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帮助村民发展种养业。全村4358亩耕地,种植青贮玉米2800亩,牛存栏量608头。60岁的刘根代养了10头牛,种植8亩青贮玉米,年收入4万元。

  “现在不欠账,还有存款。”油坊建成前,齐国玺一直在外打工,家人住的是土坯房,还欠了很多账。村里有了油坊后,齐国玺在油坊打工,一个月轻松挣2600元,还可以养牛增收,一年收入五六万元。

  李士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86户11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户391人,109户385人已脱贫,还有2户6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7%。

  共建幸福家园

  群众富起来后,李士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2016年7月,李士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土坯房,实施危房改造;硬化道路,拓宽田间道路;修建水渠,安装太阳能路灯。对居民家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改造卫生厕所,安装节能水暖炕和太阳能庭院路灯。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自来水,村子环境卫生大变样,大家倍感自豪。

  如今的李士村,村头的青砖墙上镶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几个大字;村委会墙上贴着“仁善友爱、互帮互助、本分做人、敬老爱幼、宽容厚道、和睦乡里”的村规家训;村民家墙壁上写着“严治家、敬长辈、明事理、守法律”新时代村规民约。“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牌子立在村活动广场上,成为六盘山腹地一道亮丽的风景。(记者  剡文鑫  文/图)

<p>  土方榨油。</p>

土方榨油。

<p>  新时代文明实践点。</p>

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p>  制作荞麦壳枕头。</p>

制作荞麦壳枕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